青河县是哪个省的城市(清河县属于哪个市)
关于青河县是哪个省的城市,清河县属于哪个市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古河名 一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
2、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到山东平原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
3、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
4、武帝元封以后,馆陶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等河,清河下游为诸决河所割据淆乱,故道遂废。
5、惟上游内黄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见《汉书-地理志》。
6、王莽时河水自濮阳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旧时河北诸决河旋归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馆陶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是为《水经》中的清河。
7、东汉建安中曹操据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水量,又凿平虏渠瞬自清漳合口下游参户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和渠、泒会合以下的氵瓜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运通道,在《水经-淇水注》里便把这条水道自清渊以下全称为清河;相当于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
8、隋后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
9、 二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
10、金元后又称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黄河。
11、1855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
12、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两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
13、 三古泗水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为清河,一名南清河。
14、金后自今江苏徐州以下一段长期为黄河所夺,元后自今山东济宁南鲁桥至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废。
15、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犹沿用旧称不改。
16、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湮。
17、 [编辑本段]二.河流名 清河为细河的支流,属于大凌河流域。
18、清乾隆时称翁格勒库河,汉名麝香河,其上游源出北票市帽子山(清乾隆时称翁格勒库山,海拔656米)西坡莲花山北沟,在北票县黄花沟南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乡。
19、右侧有著名的大青山(海拔819.7米).是全市第二高峰。
20、清河经蜘蛛山乡双山子入清河门区,过三道壕于义县高家屯东入细河。
21、全长33公里,(阜新市境内河流长19公里),流域面积21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05。
22、 细河因上游多泉水,故称细河,是太子河支流,源于凤城县白云山麓。
23、其上、中游均在凤城和本溪县境内,仅下游河口部分在辽阳县孤家子村,流入葠窝水库。
24、全长62.8公里,辽阳市内长4.8公里,是葠窝水库主要水源之一。
25、 [编辑本段]三.历史地名-郡、国名 汉高帝置郡。
26、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
27、治青阳(今清河东南)。
28、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29、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
30、晋以后辖境缩小。
31、北魏仍为郡。
32、北齐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
33、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
34、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张金称、高金达起义于此。
35、 [编辑本段]四.旧县名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
36、治今江苏淮阴西南。
37、元时河决城毁,以后治所屡次迁移。
38、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阴市。
39、1914年改名淮阴县。
40、 [编辑本段]五.县名 在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邻接山东省。
41、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
42、汉信成、清阳两县地,北齐为武城县,隋改清河县。
43、农产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
44、工业有机械、化肥、造纸、煤炭、酿酒、制药。
45、 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是《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片有着神奇传说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相邻,京九铁路纵贯县境,308国道傍城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46、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51.4万亩,辖6个镇320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4万。
47、清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地方。
48、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这块土地屡被封给王侯为国,并多次发生举世闻名的事件,所被称为\"风云之邦\"。
49、 清河是我国张姓、贝姓、房姓和崔姓发源地之一。
50、 远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
5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
52、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
53、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
54、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
55、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
56、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
57、 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随着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变换的。
58、公元七九年,汉章帝刘TAN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
59、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讲刘庆母子的坏话,并下毒手害死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
60、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
61、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父以子贵,就于公元一二一年,将刘庆大加追封,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
62、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
63、这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权后,又取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贝州。
64、隋、唐两朝基本沿用。
65、 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起义。
66、起义军杀贪官,释冤狱,攻占贝州城,建立安阳国。
67、这一来,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大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
68、两个月后,文彦博因镇压王则起义有功,官升一品宰相。
69、而宋仁宗赵祯,为了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
70、 元朝灭掉辽、金,统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设立清河县,属大名路。
71、明朝时,清河改归广平府管辖。
72、此后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较大变动。
73、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长期聚集的潜在能量得以迸发和释放,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私营经济,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精神,驰骋于国内外大市场,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跨小康”的富民强县之路。
74、经过20年的发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精梳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之一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
75、“清河模式”和“清河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专家和巨商大贾们的极大关注,络绎不绝的参观团体和应接不暇的商贸洽谈活动,使清河成为世纪之交国际经贸大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76、 近年来,清河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清河、创建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77、200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88万元。
78、人均储蓄存款达10000元。
79、 跨入新世纪,新的一届县委政府瞄准“奋战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绒集散中心、羊绒信息中心和羊绒制品开发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在主导产业上大做文章——抓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抓强强联合,创产业名牌;抓园区建设,聚产业优势。
80、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实现清河经济的新跨越。
8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以羊绒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清河县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大力组织实施以“活商扩城”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经济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
82、1992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用于县城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31万。
83、县城形成了“三桥(立交桥)一环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布局,干支道路38条,总长71公里,其中宽40米以上的主干道路8条,长24公里。
84、与此同时,以五大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羊绒为主的杨二庄镇、谢炉镇、油坊镇,以汽摩配件为主的王官庄镇,以硬质合金、耐火材料为主的连庄镇,其中杨二庄镇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试点镇。
85、 改革开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将创造出清河更加辉煌的明天。
86、勤劳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拓创新,乘势奋进,为“把清河建设成为发达、文明、繁荣的强县”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87、 清河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
88、 清河的羊绒行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全县羊绒原料交易市场达14个,以无毛绒交易为主的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国家审批建立的羊绒交易市场。
89、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及其他动物纤维加工销售集散地,清河县自1994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会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
90、从第十届开始,会议名称由“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改为“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
91、10多年来,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的影响力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羊绒及制品专业展会。
92、 六、历史人物 清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93、夏商时期,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千年的沧桑,哺育了西汉大儒张禹,东汉重臣白马令李云,十六国北魏大将张谠,南北朝天文历数学家张恒、张子信;唐代巾帼学士《女论语》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学者顾随等诸多名人志士。
94、作为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清河这片大地上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95、 七、发展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矢志不移,唯实而事,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清河精神,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培育壮大了称雄全国的羊绒及制品、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支柱产业。
96、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建设河北强县这一总体目标,以人为本,强力实施“开放兴县”、“科教兴县”战略,抓升级,打造产业新优势;抓环境,增强经济吸纳力;抓城建,塑造清河新亮点,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97、羊绒主市场地位日益巩固,以纺纱和终端产品为主的深加工发展迅猛,羊绒产销量已占全国的68%,汽摩钢索产量占全国的50%,汽车密封件产量占全国的20%,清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及其它特种动物纤维加工销售集散地和重要的羊绒纺纱及制品基地之一,全国重要的汽摩钢索、汽车密封件生产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硬质合金基地。
98、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08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0元。
99、清河的区位环境和投资环境优越。
100、先后被省、市确定为京九线河北段四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和邢台市东部经济中心城市。
101、城区功能设施日臻完善,京九铁路穿城而过,即将开工的银青、邢清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102、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从聚集发展优势,拉动产业升级出发,先后规划建设了国际羊绒科技园区、金羊工贸区、汽摩产业园区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拉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占地8平方公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国际羊绒科技园区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吸引了意大利哥伦布公司、香港伟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目前,获准入驻企业已达128家,总投资19亿元,该园区已成为河北省十大民营科技园区之一,正在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区。
103、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招大商、引巨资、引顶尖技术、聘顶尖人才,不断加大政策激励优惠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加快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大激励力度,奋战三五年,跨入河北十强县的暂行规定》等,在地价优惠、财政奖励等方面实施最大限度的优惠,增强政策环境吸引力。
104、成立了“清河县软环境建设督察投诉中心”,倾力服务客商,全力维护客商合法权益。
105、自1994年以来,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和展销会,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扩大了清河在海内外的影响。
106、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
107、东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南宫县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
108、面积495平方公里。
109、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距省会石家庄148.8公里。
110、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
111、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
112、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
113、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
114、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115、 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
116、战国时为赵国辖域。
117、秦代置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属钜鹿郡。
118、西汉时,除厝县外还置有信城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清阳县(故城在县东,今山东省地)和武城侯国(治在今县城关,文帝十二年废),均属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县。
119、此间时郡时国,几经更复)。
120、东汉时,厝县改为甘陵县,信城、清阳两县亦省入,同时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
121、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
122、三国、魏时,甘陵郡(东汉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一直到晋代,今县境即为清河县辖域(此时之清河县辖域较大,除今清河县境外,还含有今山东省地),仍属冀州清河国(于西晋咸宁三年封为国)。
123、北魏时,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县境置斌强县,属冀州长乐郡(太和十一年改隶广宗郡,不久即废,遂还属长乐郡)。
124、北齐时,斌强县仍属长乐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县西北境设武城县(即今清河县地,治在汉信城县故城),后又将清河县改置为贝丘县,均属司州清河郡。
125、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
126、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
127、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
128、清阳县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
129、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
130、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
131、宋代,清河县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宁镇,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迁治今县城关,和清阳县同隶河北东路恩州(庆历八年贝州改称)。
132、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阳县并入清河县。
133、入金后,清河县改隶大名府(后为路)。
134、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先为恩州,太宗七年改隶)。
135、明代,清河县隶京师广平府(原为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隶)。
136、清代,清河县为直隶省广平府。
137、 民国时,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1913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
138、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9月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
139、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
140、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
141、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
142、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4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
144、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
145、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46、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
147、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
148、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
149、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
150、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
151、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
152、东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南宫县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
153、面积495平方公里。
154、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距省会石家庄148.8公里。
155、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
156、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
157、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
158、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
159、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160、 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
161、战国时为赵国辖域。
162、秦代置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属钜鹿郡。
163、西汉时,除厝县外还置有信城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清阳县(故城在县东,今山东省地)和武城侯国(治在今县城关,文帝十二年废),均属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县。
164、此间时郡时国,几经更复)。
165、东汉时,厝县改为甘陵县,信城、清阳两县亦省入,同时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
166、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
167、三国、魏时,甘陵郡(东汉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一直到晋代,今县境即为清河县辖域(此时之清河县辖域较大,除今清河县境外,还含有今山东省地),仍属冀州清河国(于西晋咸宁三年封为国)。
168、北魏时,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县境置斌强县,属冀州长乐郡(太和十一年改隶广宗郡,不久即废,遂还属长乐郡)。
169、北齐时,斌强县仍属长乐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县西北境设武城县(即今清河县地,治在汉信城县故城),后又将清河县改置为贝丘县,均属司州清河郡。
170、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
171、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
172、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
173、清阳县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
174、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
175、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
176、宋代,清河县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宁镇,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迁治今县城关,和清阳县同隶河北东路恩州(庆历八年贝州改称)。
177、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阳县并入清河县。
178、入金后,清河县改隶大名府(后为路)。
179、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先为恩州,太宗七年改隶)。
180、明代,清河县隶京师广平府(原为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隶)。
181、清代,清河县为直隶省广平府。
182、 民国时,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1913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
183、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9月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
184、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
185、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
186、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
187、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8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
189、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
190、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91、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
192、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
193、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
194、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
195、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